-
“成都人吃面,醋只倒三滴,多了怕抢味。
可昨天,清徐老陈醋直接摆了十口大缸在春熙路,免费敞舀,队伍拐了三道弯——有人拿矿泉水瓶灌,说回家涮火锅,香得比牛油还霸道。
”
“15.3%”,冷冰冰的数字,换成大白话:全国每七瓶醋,就有一瓶来自山西清徐。
去年还只有13%,一年涨两个点,相当于悄悄多卖了两千多万瓶。
别小看这俩百分点,酱油圈厮杀十年都未必抢得到。
现场最拽的是紫林醋业,市场份额8.6%,全国前三,把隔壁“镇江香醋”都挤去墙角。
工作人员一句话怼得媒体没脾气:“我们靠的不是广告,是酸度6.00,国家允许上限,多一滴就超标。
”狠得理直气壮。
更狠的是海外订单。
日韩五个经销商当场签单,合同叠起来有半人高。
有人嘀咕:日本人不是有寿司醋吗?
不好意思,人家买回去调烧鸟酱汁——清徐的“熏香”能压住鸡腥味,还能回甘,岛国吃货也扛不住。1-9月出口暴涨37%,美元哗啦啦往山西流,老陈醋成了硬通货。
别以为就是古法缸里闷着发酵,人家新上的智能车间,AI温控把温差摁在0.3以内,老师傅看了都迷糊:以前靠鼻子闻,现在靠传感器“滴滴”两声,酸度、糖度、氨基酸曲线全绿,产能还提高三成。
传统手艺没丢,只是给“老灵魂”配了“新身体”。
现场试喝的小哥哥最懂套路:先递一块炸鸡,再递一口醋饮,酸甜解腻,女生排队复购。
功能性食醋明年上线,据说能控尿酸,啤酒党有救了。
研发投入再加两成,罗建纯放话:“以后清徐醋不止蘸饺子,还能当保健品吞。
”
有人担心涨价,工作人员翻了个白眼:“产能大了,成本降了,零售端不涨反降,9度米醋年底商超搞活动,一瓶不到五块。
”一句话,规模效应就是老百姓的实惠。
散场时,一个大爷拎着两桶5L装,边走边哼:“当年走西口,带壶醋防痢疾;如今高铁回成都,还是这口酸护肠胃。
”旁边小姐姐听着直点头,顺手拍了条抖音,配文:“山西人把醋做成黑科技,我成都人只负责酸爽。
”点赞瞬间破万。
清徐没吹牛,数据、订单、车间、流量,全套组合拳打下来,“中国醋都”这牌子,成都站只是开胃菜,听说下月要去深圳,给潮汕牛肉火锅一点“酸”颜色看看。
举报